昨日,“黑龙江一敬老院四位老人被人割睾丸”的新闻成为热点。犯罪嫌疑人也是在敬老院居住,并且有“智障”。许多评论都直指养老机构不可靠,监管不力。不过,事情还要更复杂一些。
在医院的受害老人
此次案件有着两大独特之处,和去年轰动的敬老院纵火案很像
其一是案件双方当事人都是在敬老院居住的“失能老人”
在许多惯常的养老院相关案件中,更多的是涉及护理人员虐待老人,比如前不久传出的“浙江安吉一敬老院虐待老人 95岁老人烂掉小腿”这种新闻。不过,本案的涉案双方当事人都是敬老院的住客。据一名伤者回忆,嫌疑人王某平时负责给老人们打饭,可能是因为老人们剩饭了,双方进行过争吵,王某遂产生仇恨心理。
在本案引发关注之后,“失能老人”也成为热搜词,“失能”就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的照顾。伤者都是行动不便或者有智力障碍的“失能”者,而嫌疑人王某本身也是“智力障碍者”,也“失能”。王某的心智、情绪都很不稳定,目前通报的作案动机是,犯罪嫌人王某过量饮酒后,寻求刺激和发泄不满实施作案。
其二是嫌疑人王某和部分受害者都算不上“老人”,却混住在敬老院
虽然住在敬老院,但是王某一点不老,才46岁,准确说该算“中年人”。而受害者的年龄情况是,一人81岁,一人约70岁,一人53岁,另一人不详。可以看出,53岁这位住院者也不算“老人”。岁数差得比较多,双方的体力就差距明显,而壮年者更有能力去欺负真正的老人。毕竟,在敬老院,住客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事情。
这两个重要特征恰巧去年的黑龙江海伦敬老院纵火案也有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刚好一年前,也是在黑龙江,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敬老院纵火案。46岁的王贵患脑血栓无人照顾,被送入敬老院。事发前,王贵怀疑自己的200元钱被盗而大吵大闹,情绪失控,最终制造了这起重大人为放火刑事案件。死伤惨重,包括王贵在内,一共11人被活活烧死。
一年之隔,两起有着共同特征的案子,这是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呢?答案是后者。
黑龙江海伦敬老院大火中11人丧生,是人为纵火
两起惨剧暴露出农村敬老院的重大问题
虽然用敬老院名号,实质是“五保户”集中供养地,什么人都收,住客间不可控因素多
敬老院,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农村敬老院实际上是“五保户集中供养机构”,比如,去年那场大火的发生地就被宣传为“全省县级首家现代化的大型五保供养福利机构”。这也是有民政部发文依据的。民政部在2010年发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同时宣布废止1997年的发布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优先供养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什么是五保呢?它指的是为农村鳏寡孤独和老、弱、残疾人提供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这五个方面。是一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乡村救济制度”。
既然如此,这些敬老院收留广泛意义上的“五保户”就很正常了。而不管是多大年龄,患有什么病症,只要是“五保户”就能够住进去敬老院去。60岁以下的“五保户”也不鲜见。住宿的人群中也就什么人的有,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腿脚不便……不过一个特征就是以“失能老人”为主,比如,本案发生的敬老院,有80%的住客都是智障人士,还有许多生活不能自理。这是有理可循的,在五保户中,有生理自理能力的人,更多会愿意选择“散养”,而不愿意来到条件比较一般的地方生活,可“失能老人”又不同,属于没人愿意管的对象。
什么人都收,就意味着在住客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尽管在普通敬老院中,老人之间也会有摩擦,不过都不会这么复杂。如果院方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做好调解,上升为更严重暴力事件的机会也就更大。两起案件都说明了“失能”并不意味着没有伤害别人的能力。年轻一些的住客有对真正的老人体力上的优势,像是在本案中53岁的那位受害者就说,王某平时就爱拿棒子揍人,看谁来气就揍谁。
工作人手紧张,及时发现并且熄灭矛盾苗头的可能性小
在两起案件中,院方都暴露出管理问题。被割睾丸的老人有的被绑住,呼救也没人理,一直到很久以后才在查房中被发现。而在去年那起案件中,也存在一样的问题,且暴露出院方的防火安全措施很差劲。
人手紧缺是个问题。乡村敬老院的护工待遇一般。本案发生的敬老院全员有113位住客,不过只有7名护工,平均每名护工要照顾16名住客。照顾的粗犷就很正常了。而现实中大家的经验往往是,一个“失能老人”请一位护工来单独陪护都不是件轻松活儿。
既然如此,住客们就很容易被疏忽,更不要提及时发现并且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甚至在问题出现后,敬老院还是慢半拍。
两起案子的确不是巧合,解决之道在于破解“集中供养”管理困境
本来,“集中供养”五保户是个好制度,不过却片面追求“集中供养”率
如前文提到的,目前被“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中有许多的“失能者”。本身,“失能者”就很容易被照顾者当作包袱。“集中供养”生活能力严重丧失的“失能者”当然是一项很好的社会福利制度。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各地都过于强调“集中供养率”了。原来,在2006年开始,民政部实行“霞光计划”,该计划指的是利用彩票公益金来投入农村五保供养设施。而早在2008年,《农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民政部积极推动“霞光计划”的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提高供养标准和加大敬老院的建设力度,一些省份层层下达集中供养人数和集中供养率指标,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的硬性目标。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所以,“集中供养率”是一个关乎政绩的大事情。所有的“失能老人”都被“集中供养”就不奇怪了。一般而言,都会集中到镇乡一级以上,对于很多一辈子都在村庄的老人来说,不啻于背井离乡。而在一些地方,甚至爆出了“要办‘五保’就得同意集中供养”这样的新闻。
各地都很强调“集中供养率”,这也是政绩
“集中供养”上来了,服务管理却没跟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农民日报》的报道就指出,根据作者亲身的调查,一些人是不愿意住进敬老院的,理由有很多,例如,感觉“生活费”被支配,不实惠;老人们大都恋乡眷土,加上多年的独居生活,担心适应不了异地集中供养的生活;敬老院在位置、布局上欠合理,老人们入院感觉不方便。
当然,以上是针对被供养者而言。而针对管理者,也缺乏财政支持。因为中央一级拨款下来的公益金是用来修建相关设施的,而养人,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但是,地方财政不一定跟得上,因为主要要靠县乡一级财政来拨款。在黑龙江这两所敬老院出事之后,记者都有去进行事后探访,结果都发现,生活环境并不好。例如,黑龙江当地的媒体在探访本案中的祯祥镇敬老院后就写道,“工作人员将记者带入A栋101室,这里是惨案发生地,小屋内共有5张单人床,靠窗户有三张,门口左右还各有一张单人床。”可见空间之拥挤。一位被采访的老人说:“这里一天三顿饭,一周可以吃一次饺子,虽然吃的不错,但我并不愿住在这里。同屋的人常用我的东西,还偷走了我的碗。”
此外,“集中供养”不缺床位,缺的是人手,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人员成分却比一般的养老院要复杂许多。把人们从各个村集中到乡镇以上的养老院,不仅仅是有的人会眷恋故土的问题,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冲突增加的可能性。年纪、地域的差异都强化了冲突风险。另一方面,还有健康程度的差异。新的规定中,有精神疾病和传染疾病的五保户也可以被集中供养。尽管设置了供养机构有相应护理能力这个条件,然而,事实上,许多供养机构连基本的护理都打折,专业护理都难找,更别提特殊护理,这样也就增加了别的被供养者的暴露风险。
所以,把壮年老年、健康者患病者混为一起“集中供养”的制度,其实有着非常大的问题,更好的做法显然是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做到差异化、精细化。关于资金问题,一个现实是,尽管如此追求“集中供养率”了,空着的床位还是很多,全国老龄委副主任阎青春去年接受某节目采访时说,2010年我们闲置床位47.5万张,床位利用率,我算了一下只达到78%多一点。事实上,把这部分修建设施的钱投入到服务上去,也会解决些问题。
结语
相隔一年,两起惨剧,都说明了目前的“集中供养”制度虽然出发点很好,不过在具体的执行、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只是床位数这样的指标大跃进,而服务管理没有跟得上。http://www.zg1929.com/guandian/huati/20140728/66517.html#
(责任编辑: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