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白 龙虎山前炼大丹,六天魔王心胆寒。
自从跨鹤归玄表,清风明月绕绛坛。
举 三清三境天尊
吊挂 天宫赫奕位玄都,赐福权尊握化枢。
上斡权衡司宪令,下提纲纪典谟谋。
停愆尽消三生籍,受度应标万古图。
惟愿慈仁推有道,形神无复堕三途。
香供养 三清三境天尊
(或用《洒净韵》亦可)。
功说文
伏以,道气殊名,必贯通之有术;神人异处,可感召以无方。故聚精微,达诚冲漠。夫香者,飞云结篆,明德维馨。阳气升腾,丹鼎运元神之火;回风混合,玄关霭太素之烟。非草木臭秽之彝伦,迎天地神祗而降格。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 香云达信天尊
提纲 子午分明方是火,神气交炼即维馨。
假此真香爇真火,大如法界细微尘。
功说文
伏以,仙境难通,以香为信;尘凡混浊,非水弗清。试将一滴之功,肃清十方之界。夫此水者,北方正气,天乙真源。玉液内潮,甘露薫蒸于丹谷;金精上涌,醴泉溶泄于华池。内施则吐故纳新,外用则荡瑕涤垢。是谓乾坤之正气,能除天地之厌秽。教有真科,再吟圣号。
举法雨流润天尊。
大启请韵 玉井光腾不夜天,柳枝洒出雨长春。
今将遍布法筵中,五浊六尘俱洁净。
风去鼓舞列仙班,龙吟虎啸镇宝坛。
臣今默运先天气,千妖万怪心胆寒。
举 五龙荡秽天尊。
功接说文
伏以,清静道德,本无一点之尘埃;上下神祗,请破五方之厌秽。凡遇迎真请圣,必先清净坛场,然后依科敷扬妙道。以今混元宗坛,本坛都炉焚香,奉请天德君、地德君,日精月华君,天罡大圣、魁罡星君,三元唐葛周、三位真君,五方生气、旺气、道气神君,五方五帝,解秽星君,黄华玉女、浣濯夫人,五方五龙、主水使者,南方丹天世界、九凤玉华司、破秽大将军,流精火铃大神,西方大素童子,金刚灭迹神王,乾罗答那、洞罡太玄使者、斩妖缚邪神吏,沫若东井大神,石镜水母天君,铜头铁额骑吏,吞魔食鬼大神军,沧水绣衣使者,华池文渃夫人,北方风雷、荡鬼周元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君,九天运秽、解秽、收秽、却秽神君,九天除秽、断秽、灭秽、洗秽神君,九天涤秽、荡秽神君,解秽司、荡秽司、合干一行官军将吏,天仙、地仙、水仙兵马,净天、净地、净八方大力威神,值年太岁,至德尊神,本境城隍土地,里域尊神。悉仗真香,普同供养。奉请个个执斧掌剑,掷火流金。降真气于水中,放祥光于瑶坛。光明赫奕,从九凤破秽而来;对答真仙,自五云浮空而至。禳灾而何灾不灭(击令)祈福何福不臻(击令)上帝敕令,万圣拱听。肃清厌秽,扫荡妖氛。具有荡秽牒文,谨当宣读。
表白宣牒毕说向伸牒文,宣白云周。
提科接 就于瑶坛,用凭火化。
志心皈命礼,三天门下,统御万灵。身降七凡,为道祖而说法;躬居宝笈,代斗姥以演真。心存三教,志悯四生。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三天门下,掌教天师,度世救劫,灵宝龙虎真人,永保劫运,广济无量天尊。
举 神威远镇天尊。
功说文
伏以,尘居为浊界,秽气纷葩;凡世升仙都,妖氛混起。不凭激浊以扬清,安可迎真而驻跸?以今开坛之际,阐事之初。切虑坛场内外,人物往来,秽杂之气,难以降格高真。先请降五龙之法水,洒净坛场,然后依科,敷扬妙道。夫水者,禀五方之正气,合九凤之光华,故能激浊以扬清,亦可除尘而解秽,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妖尘,三洒人间长寿,四洒精鬼亡形、灵魂超升,坛有清净灵章,清众宣扬。
功起澄清韵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
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
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答那,
洞罡太玄。斩妖缚邪,赦鬼万千。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
却邪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侍卫吾轩。凶秽消散,
道气常存,急急如律令。
功拈香默念九凤翱翔,破秽十方,金童接引,玉女侍旁,拜谒尊帝,朝礼玉皇,百邪断绝,却除不祥,急急如律令。
步毕,告令,取水盂香上三度,放简背上,(名金桥拱内月)双手玉文高举,以天目书“金光篆”。默念:“九凤破秽君,即速现真形,秉吾身中气,化作六丁神,扫除诸厌秽,邪魔永不侵,众神稽首,邪魔归正,敢有不顺,化作微尘,急急如紫微大帝律令”。放下,取令默念:“天下万神,无不听令,令牌非妄动,动即不留情,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裂、三击万神降、邪魔无处行,急急如律令。”令于水盂上书“三清讳”、“金光篆”,默念:“唵味弗罗弗萨利娑(省口旁)。”毕,步“八卦罡”毕,刹板,
举 常清常静天尊。
功起
清静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
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神水一洒,祸去福来。
功步五常罡洒坛,以上“小荡秽”。
“大荡秽”则于起澄清韵后,功执简运“三清讳”拈香三枝。放简,双手白鹤诀请令,香上三度,燃表左右绕令三次,执令拈香三枝,左手掐玉纹,令于炉上书“香云篆”,击令放玉纹。拈香一枝左手香上一度掐玉纹,令于案上书“通天柱讳”加。击令放玉纹于炉上,于虚空书一“紫微讳”,毕,拈香一枝,掐剑诀于令头书“钦(省雨头)”字,令下书令“授(省雨头)”,背书“敕召万神”,左书“太阳讳”,右书“太阴讳”,令前阳日书天师讳“颍(省雨头)”,阴日书雷祖讳。亦可通书“真武讳”、“紫微讳”,盖以“金光篆”。双手玉纹举令向乾,天目书“三清讳”、“玉帝讳”、“金光篆”,默念:“玉帝所赐,敕召万神,敢有违令,化作微尘,道香一炷,十方肃清,发鼓三通,万神咸听,诸师帅将,速现真形,急急如律令。”拈香三枝,令于案上书“三十六部雷总讳”。毕,左手掐玉纹,香上三度三击令三放玉纹于炉,默念:“令牌非妄动,动即不留情,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裂,三击万神将,闻召速来临。”毕,令于袖口书“霍(带金刚圈)”字,左手执令,右手剑诀叉腰步“八卦罡”,至乾向巽书“天皇讳”,至巽向乾书“三清、紫微、玉帝、金光”等讳。三躬至案(接取“三气”)。
取太阳气,拈香三枝,左掐卯纹默念:“谨诸日宫太阳帝君,降布九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步“南斗罡”向东咒曰:“荣日之光,赫赫煌煌,消除邪秽,保守吉祥,急急如律令”。左目默运太阳讳毕,默咒一字一圈,“唵缚日罗军吒唎娑呵”共九圈,存左目角一日轮九芒飞射,以口吸入,默念:“太(卯)阳(寅)洞(丑)照(玉)廖(离)阳(午)境(出)”嘘入水中,令加书。
取太阴气:拈香三枝,左手掐酉纹默念:“谨请月府太阴星君,降布十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步“北斗罡”向西咒曰:“皓月生明,至清至灵,添精保魄,邪灭正生,急急如律令。”右目默运太阴讳毕,默咒一字一圈,“唵缚日罗军发奴唎娑呵”共十圈,存右目角有一月轮十芒飞射,以口吸入,默念:“太(酉)阴(申)光(未)华,(坤)宇(兑)宙(子)摄(出)”入水中令加书。
取天罡气:拈香三枝,闭目默书 “斗”(雨头省),默念咒曰:“天罡天罡,上帝真王。波罗天尊,统镇北方。身长万丈,著紫罗裳。披发赤足,手执神芒。朝呼北斗,夜观不祥。吾今取气,万邪灭亡,急急如律令。”接念:“唵(卯)吽(寅)吽(丑)军(玉)达(离)吒(午)唎婆诃(出),伏清降布七芒真气,入吾水中,助令解秽。”呵气入水,加书“斗”(省雨头)。
三光气毕,将令斜放天门,双手白鹤诀,请水盂香上三薰,默念:“天地自然,万邪归正,敕煞摄。”薰毕放简背上,名“金桥拱月”,以天目虚空书“金光篆”。放简执令,左手掐玉纹,令书水盂:“三清讳”,阳日“天师讳”,阴日书“真武讳”,加盖“金光篆”。毕咒曰:“味弗罗弗萨利婆诃”。运毕,执柳枝于左手心点三点,含水一口,噀向月厌方。左手掌令,右手剑诀叉腰,转向外于“月厌方”书一老龙讳。毕,左手执令,右手剑诀,阳日斩雨头,阴日斩鬼脚。执令默念《净天地解秽咒》:“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玄。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答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魔,赦鬼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急急如律令。”一句一笔书一秽字真形。至“道气常存”画“金刚圈”(此即斩滩破秽说)毕,一躬至案,拈香三枝,退后一步,令于左袖口书离卦及“五雷讳”、“金光篆”,左手掌令,右手剑诀叉腰步“禁坛罡”(即封户罡),步罡默念:“吾领众神下坤宫,循震与离雷火轰。巽户下令召万灵,离步交乾登阳明。坎方捕捉邪妖精,西方兑宫八卦分。敕向艮宫封鬼路,中请诸将护玄宗。”念至“敕向艮宫封鬼路”,站兑向艮破一鬼字,默念“敕封鬼路”,令书“开天门,闭地户,留人行,封鬼路,穿鬼心,破鬼肚,斩鬼脚,急急如律令”,转身踏艮至中宫,一躬至案,拈香三枝,令于水盂中书“哈明天帝日”(皆省雨头),默念:“玉枢青华境,元始上帝敕。九凤真气降,合明天帝日。吾以日洗心,以月炼形。真人扶我,玉女助行。千妖万怪,随水而清,急急如律令。”左手掐子纹,令于盂中书一坎卦,默念:“唵(子)腊(丑)啼(玉)奴(离)摄(午)。”削下盂中,令于香上绕一转,放令,左手三山诀托水盂,右手柳枝向正坛书个“心”字咒曰:“一洒天朗清,二洒地起宁,三洒人长寿,四洒鬼超升。天圆地方,律令九章,法水到坛,万邪灭藏。”步五常罡绕坛洒净毕,仗剑步九凤罡敕四隅毕,转身归中位,向上柳枝书一圈“s”,默念:“谨敕坛存八卦”,圈内加两点:“内藏玄机”。清事书“紫微讳”,二十八宿分布四维。又书:“鬼”字,一句一笔破之:“上开天门,下闭地户,先留人行,次塞鬼路,妖气绝灭,道气分布,一切厌秽,速令消除,急急如九凤破秽先师律令。”幽事书:“灵”字,二十八宿分布四维,默念:“灵宝金光,洞照长夜。敕赦亡魂,临坛受度。(提气上升太微)急急奉青玄九阳开度律令。”落剑盂。高功起:“清净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洒处,厌秽速开。神水一洒,祸去福来。”
举:“神水解秽天尊”。功说文:“凡遇朝真请圣,先须解秽身心,俾魔试以潜消,值诸真而降鉴。今敕道众人等,身中秉元气,顶上灵光至,六甲内真人,侍从降福利,千妖不敢当,魍魉皆回避,身中此法水,长生得永视,急急如南极长生大帝律令。”举:“长生保命天尊”。功说文:“伏以,行三光之法水,天地无尘;焚百合之真香,祥云结篆。凡境化为仙境,诚心可格天心。欲达忱悃,默运一诚。先吟三礼,称扬圣号。法主真君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教法器细说
道教法器种类
道教法器是中华道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汉代道教之出现、中经盛唐、直到近代,上至朝廷巨室的斋醮,下及民间百姓的道场,举凡各种道教科仪或法事活动,大都可以看到道教法器的踪影。凡举行斋蘸法会,修眞护身,通灵达神,驱邪伏魔,炼度济人等道教科仪与宗教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故历来为道教中人所重视。一些道门中人在回忆昔日大型法事活动时,常常谈到名目繁多的法器,尤其是法印名目众多,数量也最大,多到需要使用箩筐来放置。就道教法器而言,通常所使用者,不出剑、印、尺、令,是行法时之必要道具之一。
《洞玄灵寳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云:“凡法具,供养在先。道士女冠,唯一之本,不可阙也,并备诸经。但在观中及私房内,供养之者,緫名法具。”这里所说的法具,明确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道士供养使用之类,如殿堂内外经常看见的钟磬、帐座、香炉、灵幡、寳盖、灯台、烛台、旌节、香花、灯水、坛纂、门榜等,也包括道士常用的个人之物,如如意、尘拂、蒲团、木杖等物。另一类是专门用于各类科仪法事中,称为“威仪之本”,业就是科仪中不可缺少的,包括令旗、法剑、法尺、铜镜、令牌、帝钟、水盅,以及铃、鼓、铙、钹、磬、木鱼等等。在道教仪式上使用法器,主要是为了使仪式具有法力的效能,从而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因此,当道士在执行仪式时,除了要注重坛场的设置如香炉、供品等的摆设和本身的服饰外,还要因应仪式所需而使用各种法器。此等法器,或有用以辟邪驱魔的,或有用以召神遣将的,或有用以靖绥坛场的,或有用以节制经颂的……。
黄信阳道长在《全眞必读 •论全眞教徒》中有云水随身七寳卽:一蒲团,方外炼魔;二衲衣,摄伏心性;三为箪瓢,用来访贤饮食;四为棕笠,御风避雨;五为棕扇,可拂开尘事,一般道士多用五明降魔扇;六为青囊秘藏,卽道经道书;七为楄拐,用以彰大道。以上为全眞教徒出外游访时必不可缺少地随身之物,眞可谓:出家得受百衲衣,静坐丹台凝神气。举杖遨游神仙地,一笠江湖任风雨。
另外,道场中还有伴奏所用的笙、管、 笛、二胡等,称为“乐器”,不属法器之列。
宋代道士王契眞在《上清灵寳大法》卷三十一《斋法坛图门•威仪章》中称:“太上三尊,居玄都玉京之山,七寳玄台紫微上宫,十方世界上圣高尊,一日于寅午戌三时,旋行朝谒,执符把箓,建节持幢,吟咏洞章,烧香散花,奏钧天广乐,鸾唱凤舞,万眞称庆,三界齐欢。今之斋法,登坛朝奏,步虚旋绕,盖取于玄都玉京也。威仪法式,莫不备焉。”由此看见,道教宫观中科仪使用的法器,都是取法于天界神仙。
供养殿堂上神灵使用的法器,务必精雕细刻、金碧辉煌。明代朱权在《太清玉册•天乐仪仗章》中称:“ 仙仗用朱竿、寳盖、珠网、绵帛、缯彩为之,务在装画整肃,列于外坛四面,每朝奏步虚旋行之际,则道童各执仙仗,和华夏吟随班,旋绕皇坛之上,非登坛朝奏不用,则列于坛之四面架之。”而道士自身使用的法器则要求素朴简洁、讲究实用。《洞玄灵寳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称:“凡出家之人,务存清素,远弃骄奢,须从俭省。所居之处,皆不得华丽靡曼,床席器玩,并须敦朴,不得同俗,使内外开通,表里无拥,不得以帘幔帷幌而自隐藏。
其绳床、几拂、如意、香炉法具,常安左右。凡诸非法器服玩弄,皆不得畜。此道士之重戒。”
道教坛场法器-朝简
在道教的斋醮活动中,需要很多的法器组合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朝奏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法器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朝简。朝简是道教徒做斋醮法事时用来朝谒祖师、天尊、地只、星宿、山川等圣真神灵的礼仪法器。道教运用朝简的历史久远,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它不同的名称,在制作材料上也有一些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试说之。
一、朝简的由来和称谓
道教徒在斋醮活动中对朝简的运用沿袭于古代的朝觐制度。朝简的运用在斋醮活动中起到一个整束威仪、庄严道场、心意上达、人神交通的作用。五代后晋张若海《玄坛刊误论• 论凡修斋用乐品第七》:“云光先生曰:‘凡修斋行道,谓之朝礼,礼既行矣,乐亦备焉,夫乐奏之圜丘,天神降,奏之方泽地只升,鼓之以和八风,播之以正四序。行礼作乐,所以通天地而交神明也。”这说明人们通过斋醮活动可以达到“通天地”、“交神明”的作用,朝简是这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朝简又叫笏、手板、笏板、朝板等,在教内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呼。通常都叫朝简,简称为“简”。有简明扼要之义!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不同的官员在朝板的制作材料上也有不同规定,在秦汉至唐时的朝板(笏)的规定中就说到:士和六品以下的官员的朝板均以竹制。于是亦称朝板为简。唐《太清宫玉石像》:“工役掘地,得玉石人,涤去泥壤,则簪裙端简,如龙之象。”端简之状当类乎捧朝板。可见运用它的历史很悠久了,据道教的典籍所载,道教科仪中,道士执简行礼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了,《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仪营始》卷二之《造像仪》称:“塑天尊像时,左右二真,皆供献,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卷四之《诵经仪》称:行仪道士“各恭敬,三上香,执简平立”。卷五:“法服图仪列示正一法师等法服图十一幅,每幅道士均当心捧简,简身似微弯,简头作钝角状。”卷六之《常朝仪》称:行仪道士“各长跪,执简当心忏悔”。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六:“古者道士并执三皇内文一轴,后世方易以简。”并称道士诵经时“知磬举,执简当心,平座如法,此谓执简,然后可诵经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了朝简多种称谓,虽然称谓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没有变化,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了。
道教沿用笏即朝简还有庄严科范、威肃道场、人神感应的作用。
二、朝简的制作、使用方法及作用
朝简在斋醮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法器!简身微弯,成长条状梯形,长50~55厘米,厚0.3~0.5厘米,下端宽7厘米,上端宽5厘米。朝简的制作材料种类比较多,有用玉、木、竹、骨(象牙)等材料,现在也有塑料制作的了。就拿木来说吧,在古代多用槿木而不用纹理不清的杂木制作。朝简上不要有斑痕,最好是用与之相当大小的整块木板(即纹理过心)制作,顺着树木的长势,以根部为下端,梢部为上端,这样纹理对称匀整,条达顺畅。竹用毛竹,最好是用一整节的,其他要求同木质的一样。骨制的一般是用象牙等骨质细腻而条畅的。有的还在朝简上刻有星图、太极图、云篆等装饰图案,这些图并不影响朝简的功能。在运用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秉朝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握,一种是侧握。正握时,右手平握朝简大的一端(即下端),小指与端边平齐,左手与右手平齐叠护在右手背上,两手大拇指自然按压在朝简的里面,指头朝上,端抱在胸前,朝简的另一端(即上端)边沿与眉齐,正握行礼打躬时,两手成剑诀式,左手剑指压在右手剑指上,四指交叉按压在朝简的外面上五分之三处,两大拇指自然垂直抵在朝简的里面微弯的部位,两手心护在下丹田,两手臂撑圆,若正握俯伏跪拜时,两手四指伸直,左手四指背放在跪垫上,右手四指背放在左手四指上,简身上部微弯处放在右手四指上,两手大拇指自然伸直按在简身上部里面,简的上端与额齐平。侧握又分平侧和斜侧两种,平侧握多用于道友之间行礼或转天尊或踏罡的行进中,用于道友之间的行礼时,一般朝简不高于心,在行进中时,右手手心朝下俯握朝简的下端,左手手心朝上五指仰握(虚握成端式)朝简的上端,两手心成俯仰式,左手略高于右手,双臂圆撑,朝简的上边沿线与手臂合成一个圆形与肩平齐;斜侧握也可用于行进中,但一般是在非正式的仪典活动中运用,这种握简方式多用于端坐时,握简的方式与正握略有不同,就是两手大拇指与简身成九十度,平行压在简面上,朝简的另一端(即上端)斜靠在左肩前,两手臂成圆形抱护在身前。以上的握简形式是用于行礼的仪注中。还有是用朝简敬香,教内有个规定,就是除方丈(方丈是人天教主,渡世宗师,无功不积,无善不为,天人共仰,一切咸钦)可用它把香运到朝简的顶端外,其他的任何执
事(包括监院和高功)是不能运到顶端的,运过的香要用手把它笔直的插入香炉内,此香由下往上燃烧,香烟也就由下往上径直升腾上达神灵之前,传送斋主或本人所要祈求或表达的心愿以得神灵的感应!这就是平常说的“心假香传”,这个香“传”的是我们的心意。再就是用朝简踏罡步斗时,在行进中,不能正简秉着,要侧简而步或踏。教内步罡有个“三不准”的规矩,其中的一个就是“不准秉简步罡”,用朝简给祖师、天尊等神灵行礼时正简打躬,给人行礼时是侧简不打躬,执简行进时,双手侧捧简,简的上端边沿与肩同高,左右手执简内侧靠左胸前,简的下端抵在下丹田与两手自然抱护下丹田。
三、与朝简有关的礼仪法器
圭,会意,从重土,本义为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长方形。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也有的是上圆(或剑头形)下方的形状。道教的神像中就有手握圭的,如玉皇,三官,财神等就是手握圭。有“圭者,皈也,跪也” 的意思,神灵们手握圭有接受他们的信士朝拜、谒见皈依之意,所以在塑神像时要注意是手握圭而不是手持朝简,圭与简在外部形态上也不同,我们现在常见的圭都是上端作三角形的直板,如北京白云观的七真、玉皇塑像,都是手握圭。这两种礼器的意义在道教中刚好是相反的,朝简是用来向尊者朝拜的,而圭是接受信奉者或地位低下者的朝拜的。朝简是微弯的瘦长的梯形状,手握大头,小头朝上。在周代用五色圭礼五方,如“以青圭礼东方”(《周礼品券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跟现代用圭略有些不同。
如意:道教礼仪法器。《太清玉册》卷六:“黄帝制,战胜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道教所用如意,长一尺至二尺不等,柄微曲,有用金、竹制作的,但多用木、玉雕制而成,有时用金、玉镶在骨朵上以显其珍贵,其端多作灵芝彩或云案等朵形,天真高道执之,象征锡赐祥瑞,有吉祥辟邪之作用。
玉璧:道教科仪中镇坛传信用的礼仪法器。中国古代礼仪中,有以玉节(即瑞节)为信物者,北周武帝宇文邕《无上秘要》卷三四引《洞真青要紫书经》云:“凡受紫书者,依九真玄科,修行炼度,案盟斋信,金鱼玉龙各一枚”。《洞真黄素四十四方经》云:“凡受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盟,用玉札一枚,长一尺五寸,广一寸四分,以馈四极上真之盟。”约成书于南宋的《灵宝玉鉴》卷一“古者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亦各有牲帛,皆仿其气之色。斋坛之用镇信,亦古之遗仪也。”明•《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五称,玉璧“各径二寸四分,厚二分。圆形,虚中”。法曰:“玉者,纯阳之精,正洁之物,可以盟感上真,故以为信,国家用玉,士民无玉,以槿木代之。缺者,考属地官九都曹。”
法尺:道教镇坛用工的礼仪法器。《道书援神契》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周礼》曰:“巫祝桃茢。”现在见到的有两种,一种是圆柱形的,上刻有云篆,叫杵,一种是长方体状,根据不同的作用,在上面刻不同的云篆。法尺有驱邪镇坛的作用。
令牌:道教镇坛护坛用的礼仪法器。《道书援神契》云:“《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将用令牌,此法也。”现教内的令牌种类很多,规格也不一,多以“三清”、“玉皇”、“紫微”讳为正面主要内容,背面刻“天罡”、“天蓬”像,因作用不同而有变化。多用雷击枣木或木质坚韧的优质木材雕刻而成。
龙简:道教斋醮圆满,用于镇信的礼仪法器。是一个复合体,由金龙、金钮、玉璧、青丝等制成。《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五云:“龙者,云气,御阴阳,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变化不测,人地升天。故三十六天极阳之境,可以驿传信命,通达玄灵者,其惟龙乎?”金为坚刚之物,能通灵合神,所以用金铸龙形,投之洞府山川,告盟三元。其龙所用金属,视斋主而定,如朝廷用纯金,公侯大臣用合金,士、庶人以银铜涂或镀金。金龙大小随简而定,其简长一尺二寸,象十二辰,广二寸四分,法二十四真气,厚二分,象二仪,上下正方,法日之方景;简的用材也是随斋主而定,朝廷用玉板,公侯庶人则用洁白似玉的槿木板;简分山简、土简、水简三种,山简封于山间绝岩之中,土简埋于坛所土中,水简投于江河湖泊之中。山简用苍玉做成圆璧,土简用黄玉制成方璧,水简用黑玉做成六角形,以五行成象。教内有专门的投龙简科仪,在所投的场所前以酒果、肴馔、汤茶等醮献。正式投前须发愿,念投简颂、咒,读简文。据道书记载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而隆重。现在已不做此科仪了。
结 语
朝简是道教礼仪法器中重要的一种司仪法器。在道教的的礼仪法器中从功能上分有两大类:一类是司仪用的,如上所说的朝简、圭、如意等;一类是镇信用的,如玉壁、法尺、令牌、龙简等。这些礼仪法器为道教斋醮活动的圆满或增添威仪庄肃道场,或增添功德福遗后人,是弘道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蓬尺是一种道教的法器,又称法尺,外观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
《道书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长形刻度。法尺为桃木制或铁制两种,天蓬尺多为四棱,六面分别刻有二十八宿,日月,紫微讳(中极紫微大帝的名讳),天蓬讳(天蓬元帅的名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即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在东晋的神话小说《搜神记》中,提出过“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观点)。
挥动法尺,意思是恭请天蓬元帅到坛驱邪。
天蓬尺为道教仪式上面镇坛辟邪的法器之一,不可以胡乱使用。通常用于设法坛、做科仪斋醮时陈列、使用。按照道教仪轨,法坛上通常至少应陈列宝剑、令旗、令箭、令牌、天蓬尺、镇坛木这五大法器。
在道教的正一派,例如龙虎山张天师府,在授箓时按《天坛玉格》,授予箓生法名、神职,并颁发职牒、符箓,同时也会发给这五件法器。
令牌是道教斋醮科仪中常用法器。道教法器令牌起源於中国古代军队发号施令用的虎符。《道书援神契》有「令牌」项称,「《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近召将用令牌,此法也」。
道教的令牌多以木材或金属制作,长方形,块状,六面均雕有或铸有图形和文字。明代《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有五雷号令牌的图文。其图之正面雕有龙蟠剑身,背面有雷令符文云:右令牌,取雷击枣木造成,长五寸五分,阔二寸四分,厚五分。选择吉日,依式造之,四侧周围刊二十八宿名,以锦囊盛之。道士在科仪行法时,常於仪坛上猛击令牌,以代表天神或者天师,发布号令,呼风唤雨,召神遣将,或降临法坛,或护送亡魂,或驱邪镇魔.
道教修道,召神请将,一定要用「令牌」,这「令牌」是一切法均要施用的。「令牌」相当于开车的「匙锁」,等于是法旨一般,请神召将时,将「令牌」拱起,双手结斗印或双白鹤诀,将「令牌」夹住,或供在法案之上,或神将未至,可将令牌击法案三声,一般的神将就得喼喼前来听令。
自古以来,「令牌」属于机密之一,一向是不公开的,有「令牌」的一定是受箓的大法师,而「令牌」又分等级,要看属那一天宫,那一派的令牌,这其中的差别甚大。
据仙师言,曾有一位修道有年,道行深高的老法师,他看中了一位年轻的弟子,认定是衣钵传人,于是,他依法制作「令牌」,共祭了二十余年,准备将「法简」于弟子出道之日,付于弟子。
但是,这位弟子,最初表现很好,后来却乖行逆施,令老法师深为伤心,老法师最后却将「令牌」转送了仙师,可见令牌视为衣钵传承的法宝。(济惠道人语)
在道教文献中,较早且比较全面记载道教令牌的是《道法会元》,该书卷五七有“论令牌”一节,是讲授使用令牌的原因,怎样制造令牌,祭令牌的方法。其云∶
凡行五雷大法,申发表章,祈晴请雨,止风祷雪,驱役神鬼,扫除妖气,行符治病,差使符吏,若不申明号令,则将帅不行,吏兵不肃。五雷大法中,若不师受法令,何以驱使鬼神、祈晴祷雪。上则误太上之法,下则误生灵之望。
这就是说,在道教思想意识中,于施行五雷大法的法事活动中,无论是向神界申发表文章奏等道教文书,还是祈晴请雨、止风祷雪,或者是驱役神鬼、扫荡妖怪邪气、发符治病、差遗符吏,法师都必须使用令牌来发号施令。若不如此,就无法申明号令,诸神将帅不会依科行事,有关吏兵也不会整肃听命。因此,该文强调,如五雷大法中没有法师施法发令,就不能驱役神鬼、祈晴请雨,上则违背太上之法,下则失生灵之望。由此可明《道法会元》所述施行五雷大法,令牌是不可或缺之法器。此处所说的令牌实际就是雷法中施用的五雷令牌。该文述及制造令牌方法,云∶
凡欲造令牌,先选吉日,斋沐身心,奏闻上帝,申牒雷霆所属去处讫。用枣木节,或石榴木,或柏木,馀木不可用,长三寸,阔二寸九分,上圆像天,下方像地。于甲乙日采木,庚辛日造,壬癸日黑书、丙丁日朱书上面五雷号令四字,逢丁日命工斋戒开之,用皂纱袋之。
这里讲的是造令牌的程序。
第一∶选择吉日斋戒沐浴,使身心双净,然后向上帝奏闻造令牌之事,并说明所役雷霆部属和其去处。
第二∶选择制造令牌的木材,限定为枣木节、石榴木、柏木三种,其它则不能用,规定令牌长三寸、宽二寸九分,牌形为上圆下方,以像征天地。
第三∶限定从采木到开木刻制的日期,甲乙日采木,庚辛日制造令牌形制,壬癸、丙丁日分别在牌上面书写“五雷号令”四字,前者为墨书,后者为朱书。以上为道士设计程序,刻工则要在逢丁之日斋戒开刻,刻好用皂纱袋装盛。制造完成后,还要祭令牌,其云∶
取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乃六龙会日,于高原或罕人行处祭之。用大鸡一双,先择净地,用竹五竿,云五方插之。如无竹,用木亦可。以皂钱,不以多少,挂于五方竹上。
安净盏五双、净盘五面,列于五方。用乌蛇一条,如无蛇,以皂纸造蛇一条,以手裂为五段,安在五方皂钱下,却用剑刺鸡冠血,滴五方盏内和酒。法师与雷神为誓,请五方蛮雷,上香酌酒讫,将祭物埋于祭所太岁方下,焚化皂钱,祝遣雷神讫,收牌袋之,勿令一切人见,顿于法坛中供养。
这是现知最早的有关道教令牌祭祀的完整记录,其可以分为四点。
第一∶祭牌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需选用六戊日,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因为它们是六龙会日,祭地要在高原或罕见人迹之处。
第二∶祭祀用物。有大雄鸡、竹竿五根或木竿五根、皂钱、净盏五双、净盘五面、乌蛇或皂纸蛇一条、剑、酒等。
第三∶祭祀方法。择净地,把竹或木竿及盏、盘置于五方,将皂钱挂竿上,把乌蛇或皂纸蛇裂为五段,安皂钱下,用剑刺破雄鸡鸡冠,将血滴在盛酒的五方盏内。
第四∶沟通鬼神。法师与雷神为誓,请五方蛮雷,上香酌酒毕,然后将祭物埋在祭所的太岁方下,接着焚烧皂钱,祝遣雷神讫,收起令牌,装在袋中,不能让他人看见,将令牌安于法坛中供养。
在《道法会元》卷五七《论令牌》之后,还记载有《行持下令》、《开道咒》,是讲使用令牌的程序和咒语。其云∶
先存自身为五雷使,次呼青龙孟章居吾左,白虎监兵居吾右,朱雀灵光居吾前,玄武执明居吾后,存四神各执火轮,随方服色,降立左右前后,默咒曰∶摧山倒岳,覆地翻天。万神齐诺,呼圣集仙。敢有妖魔奉命不虔,灭以黄钺,斩以镢天。令持在手,永镇吾权。急急如上帝律令敕(随敕字下令一声)。
这段话的意思,法师在使用令牌发号施令时,要先在脑海中存想自已身为五雷使,接着要召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居自已左右前后,存想四神各执火轮。然后默念咒语,咒文大意是表示自已的神力,如果妖魔不听号令,将被斩灭。令持在手、永镇吾权,即是表示自己手持令牌,永远拥有发号施令之权。注文“随敕字下令一声”的意思是,在默念咒语结句“急急如上帝律令敕”时,随着最后的“敕令”念出,法师同时要用手中令牌,猛击法案发出声响,即所谓下令一声。诵《开道咒》,法师要先存“ 火大神”在前作为法中开道神,其云∶
火晶飞鸟,凤嘴龙鳞。飞符前路,剪除妖氛。敢有妖孽,断宗灭形。神威到处,食鬼吞精。急急如律令。
次厉声云∶出吾身中罡风骑置吏、驿马上章使、飞龙骑吏各二人。出合居前者居吾前,合居后者居吾后,合居左者居吾左,合居右者居吾右五雷院中掌执传令功曹使者,为吾传香,召院中某神及某处城隍土地正神,各各居吾坛下,听吾指挥。
次念戒神令云∶咨尔神众,归听予誓,粤自中古,皇天照鉴于我下土,魑魅魍魉,敢有肆威以乱常曲,书不掩迹,流满川源,妄生疫疠,妖孽病民。上清震悼,启佑下民,假我真人,肇播道法,夷厥妖氛,乃人乃物,乃蕃乃息,惟予鲜德,厥法是岸。凡予所告,不敢以私,惟恐违天之命。凡予所指,不敢以私,惟恐致天之罚。秪畏明威,实始自予,矧尔有众,咸雷霆选中之神,被敕佐予,畴敢荒怠。惟尔坚忠正直,耀厥威灵,乃敷摧山岳,乃变布风云,仗法以行,乃无前旁畴,或援戈以抗,遇敌勉哉以行,上听命令,尔毋妄行,毋苟止,毋私忿,毋侵扰,毋遵
邪志,毋泄阴机,毋敢不肃尔躬,毋敢不善尔器,仅是其尔躬有戮。呜呼,岂不勉哉!尔众用命则功不尔蔽,不用命则罪不汝赦,故诰以陈,汝宜听之毋怠。
上引这段文字,在《道法会元》虽名为“开道咒”,但其实际是三项内容。
第一∶是开道咒语,即飞符前路、剪除妖氛。
第二∶是出神、召神命令,所出者为法师身中之神,所招者为五雷院中神及城隍、土地之神,是命令这些神来到雷坛之下,听命于法师。
第三∶是法师的戒神令,带有与所使之神盟誓的性质,即所谓“咨尔神众,明听予誓”。令中一方面告诫诸神,必须听从法师的命令,即所谓“被敕佐予”,“上听命令,尔毋妄行”;另一方面是法师向诸神表示自己在执行天之所命,没有私心,即所谓“凡予所告,不敢从私”,“凡予所指,不敢从私”。
要知「令牌」之应用,极是庄严,正是:
面天罡,取正炁,握斗诀,上瑶台。香焚才热于炉中,瑞气高飘在象外,挥起百炼七星剑,洒银河万派之泉,掌都天大法之权,行天条禁戒之律,密运\则山川鼎沸,呼吸则雷霆炎上。法言鬼惧神钦,令下则兵随印转。
磬是道教宫观和科仪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就以磬作为乐器。磬以石、玉或金属为质,矩形,悬挂於架上,以木石击之,能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说文》称,「磬,乐石也」。中国古代礼仪均须击磬。《初学记》引《五经要义》云:「磬,立秋之乐也」。《周礼》的《春官》称,「磬师掌教击磬」孟子称「金声玉振」,形容奏乐时以钟始,以磬终。早期道教仪礼比较简单,并无击磬的记载。魏晋南北朝以後,道教宫观和科仪中开始用磬配合钟行仪,形成钟磬交鸣的庄严场面。《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磬有六种质地,「一者玉,二者金,三者银,四者铜,五者铁,六者石。或两角、四角,或九角、无角,若状若钩,并题所识,永为供养。凡钟磬,皆须作虚悬之」。今道教宫观和仪坛上,已经用钵盂状铜质磬代替矩形悬挂用石玉质磬,并且有体积较小的碗状铜磬,称碗磬;还有附在木柄顶端的,可以持之以行走的手磬,或称引磬。
道教宫观和科仪中用磬的作用有二。一是为了感动神灵,沟通人神;二是为了警戒人众,「节度威仪,容止所要」。《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云,「治舍左前台上,有悬钟磬,依时鸣之,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神」。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称,「坛场将肃,钟磬交鸣。韵奏钧天,仿佛神游於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类於玄都」。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也称,「钟之形,上圆而势俯,其声清远,其顶蟠龙,其从金钟,曰阳。磬之形,下圆而势仰,其声重浊,其座虎伏,其从磬,曰阴」。因此钟磬和鸣,犹阴阳交和,能召十方阳德之灵,能集九地阴冥之宰,普临法会,共证斋功。宋元以後,道教对宫观和科仪中用磬的时间和程式,还有许多规定。
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
引磬,又称击子,《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云磬。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磬体用铜铸成,呈仰钵体,与铁磬或碰铃相似,磬口外径5.6厘米~7厘米、磬高3 .5厘米~4厘米、磬壁厚0.4厘米~0.8厘米,磬体下端钻有小孔,仰口钉于磬柄上端。磬柄木制,柄长25厘米~30厘米、柄径1.6厘米~2厘米,柄体外表旋有各种宽、窄、圆、尖环状条纹为饰。磬棰又称磬钎,用细铜棍或铁棍制成,上圆下扁,直径0.6厘米,长度与磬柄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握磬柄下端,磬口朝上,举过胸部与口相齐,右手执金属磬钎敲击磬体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
灵图符篆。上清派使用法印之一。据《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载﹕上清九老仙都印者,佩之入山,狼虎精怪自伏,遇江河风雨顺济可管天下洞府仙官。若佩其印,兵不能害,虎不能伤,水不能溺,临大危难,必有善生。常人佩之,寿命延长,伏诸邪鬼,百恶不侵。及治小儿夜啼,惊风及大人诸般疾患,并烧灰用乳汤调下立效,催生下死胎,此印佩之安胎。妇人无子,佩之有孕。及解咒诅、冤枉,令人聪明,用之皆应。印式参见《道教法印令牌探奥》一书。
令旗是一种发令工具,同样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令旗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令旗。东方的是青色令旗,南方的是红色令旗,西方的是白色令旗,北方的是黑色令旗,中央的是黄色令旗。
令旗有敕召万圣赴坛场的功能,也有驱邪招魂和发阴兵的功能。也可用于重大的神灵庆典活动中,迎接诸神的降临。本道法令旗主用于设坛时招神将兵马。
在设坛时,神像经开光点像后,有神灵降临。令旗可把众多的天兵天将,阴兵阴将招在坛前听用。令旗可招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兵马,在挥动令旗时念招兵催神咒,五方兵马迅速招在坛前听候调令。
对一个设的新神坛,开光点像完后一定要用令旗招兵将。具体做法是在给神像开光点像前,将五面令旗插在坛外的五个方位。青色令旗插在东方,红色的令旗插在南方,白色的令旗插在西方,黑色的令插在北方,中央插黄色的令旗。
东方招兵咒:
南方招兵咒:
西方招兵咒:
北方招兵咒:
中央招兵咒:
在一方念完咒后,手持令旗进入坛中,招来的兵将会跟着令旗进入坛中,将令旗插在坛上。
对一个老神坛,要定期招兵。半年或一年招一次。因我们经常在用法中要调兵遣将,外出办事,兵将有外出不归的或者阴兵阴将有和其它对立的阴兵阴将互相打斗,会有损伤的。所以神坛中的兵将会越来越少。应定期用令旗招兵将尽快补充自己坛上的兵马,在修法用法中才能更好的请神灵帮助我们。
古之学道者,都有好剑随身。因为宝剑难于铸造,剑身如流矢,故传有神异。作大剑之法,要“斋戒百日,乃使锻人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用好铤若快铁,作精利剑。镮圆二寸六分,柄长一尺一寸七分,剑刃长二尺四寸七分,合长三尺九寸”。剑身左右面和镮背上均以金银镂字,要求“此剑恒置所卧床头上栉被褥之间,使身以自远也”。眠卧之时,要祝呼剑之名字,则“神金晖灵,使役百精,令我长生,百邪不害,天地相倾”。道教科仪中常用法剑召遣神将。
法印是道教斋醮科仪中常用法器的一种。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使用印。《释名》称,「印,信也,所以封物以为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印信当是验付的一种标记。古时,印信还有等级规定。战国时,君王之印信称为玺,臣下的称为印。《汉旧仪》称,诸侯王印,黄金橐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宋以後,印又有金印、镀金印、银印等区别。晋傅玄有《印铭》称,印能「作信万国,取象晷度,是铭是刻,文明慎密」。早期道教之一的五斗米道区分巴蜀为二十四治时,相传祖天师张陵就使用「阳平治都功印」,其功用相当於衙门公章。斋醮科仪中使用印信大约是从南北朝开始的。随著科仪名目的繁衍,印信的品类和内容也逐步增多。明代《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灵宝印令品」就收有科仪常用印信四十六种,如「灵宝大法师印」,「灵宝玄坛印」等等。
道教科仪用法印,有二种作用。一是为洞达杳冥,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称,「隆古盛时,人鬼各安其所,阴阳不杂其伦,故道之用,唯见於修真炼本,以致轻举飞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日晦,邪伪交驰,上下返覆,於是出法以救其弊,表章以达其忱,付降印篆以为信志。故用印之义近同世俗,亦道运因时损益者也」。例如,「灵宝大法师印」就在建坛前,在科仪所用一行文书上加盖,以使文书上达天界,下通幽冥。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称通章印用「以此印通诚祖师也」。神虎总印,「七玉女之名也,用以印招魂幡而已」。二是为修道人检束身心,《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称,「行法以印,因以检束身心。後世无知,故心劳力屈。盖古人印心,今人印木,立之法印,以统法职,庶执印而有所皈依,下印而有所属隶」。「未悟之前,须假木印;既悟之後,惟在心印。故曰:天有印,则三光皎然;人有印,则神室清明」。
法杖是道教斋醮科仪常用法器的一种,亦称策杖或九节杖。杖,原是老人帮助起立或行走的工具。中国古代亦以杖作为王位或军权的象徵,或者作为惩罚犯人的刑具。东汉以後的神仙传记中,杖还作为人尸解後躯体的化身。南北朝时,道教也以杖作为权力的象徵。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无上秘要》中有「策杖品」称,元始天尊有神杖,「用灵山太阳之竹七节」,上空一节,下空一节,以应天象地。但是,其後多数道书都称法杖有九节。《太平御览》引《龟山元箓》称,「冬三月,三天玉童,化为老人,手把九节金杖」。道教斋醮科仪中使用法杖大约是南朝刘宋以後之事。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称,「凡是道学,当知九节杖,辅老救危,各有名字,不可不知」。杖之九节,各以星为名,依次为太皇星、荧惑星、角星、衡星、张星、营室星、镇星、东井星、拘星等等。道士制作法杖,「须择名山福地,凈域灵墟,用吉日取向南凈竹长五尺五分,通有九节者,奉安凈所,选甲午、丙午、丁卯或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将竹第一节左微曲一曲,右微曲一曲,於第一节下四面开四窍,纳以四岳内名。於顶中开一元,安中岳内名。又实以灵书中篇,各以蜡封固,或专意佩持修用者,则用五帝符入杖中。以黄纹之缯作袋用,长短小大仅可容杖」。在斋醮科仪中,道士使用这样制作的法杖可以召请神灵或天将,可以按法勘破幽狱。「以杖指天,天神设礼;以杖指地,地衹侍迎;指东北方,万鬼束形」。法师在行仪时,常在九节杖的第二节下悬挂一小黄幡,长七寸,上书有十方救苦天尊号及十方玄化符。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称,法师在破狱时,注目於杖,「化策杖为芝幢,龙头虎尾之状。龙身光耀,口含华幡,灵风庆云,盘结於上,光焕无极」。
道教斋醮用钟的由来:钟是道教斋醮科仪以及宫观中常用法器之一种。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铜质钟,以为乐器。古代礼仪,在宴会或祭祀中都要使用钟。《太平御览》引《易通卦验》称,「人主,冬至日,纵八能之士,击黄钟之宫,则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诚信」;引《汉书》称,「高祖庙有十钟,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早期道教并无以钟为法器的记载,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献中才有钟声之乐曲为仙乐的说法。齐梁高道陶弘景的《真诰》有句称「忽闻天上有金石钟鼓之音」,「钧籁昆庭响,金笙唱神钟」等。隋唐以後,道教宫观中以及在斋醮科仪里面就有大量用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中说到钟的制作,「凡有五种造,一者金钟,二者银钟,三者五金合铸成钟,四者铜钟,五者铁钟。或九角、八角,或四角、两角,复有无角。或大则万石,小则一斗,各在时耳。既造成已,皆须镌勒铭记,国号、年岁、郡县、观名,所为之意,使万代有归,六时不替矣」。
道教宫观和科仪之中使用钟,其目的有二,一是感动神灵,二是警戒住观和行仪的道士。《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凡钟者,四众所会,六时急务,此器若阙,则法席乖轨。
经曰:长斋会玄都,鸣玉扣琼钟,又法鼓会群仙,灵唱靡不同是也」。唐代道士朱法满的《要修科仪戒律钞》引《太真科》云,「斋堂之前,经台之上,皆悬金钟玉磬,依时鸣行。道上讲悉先扣击,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灵。神人相闻,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归」。宫观和科仪中,道士鸣钟有一定的程式,其鸣钟的次数也有一定的意义。
如意是道教宫观和斋醮科仪坛场常用的法器之一。人称如意为佛教法具,但据印度佛教的记载或现存图象均未见如意,或类似於如意者。中国大约在南北朝时就有如意的记载。据史称晋温矫读曹孟德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未已」以铁如意击唾壶尽缺。」又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三者以竹木铁为之,盖爪杖也。故《音义指归》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大扺如意一物为魏晋时清谈之士执手中作谈佐物,为当时及後代用作指挥之器,不是道家所专有发明者。如意,当是如人之意的意思,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用品。道教宫观和斋醮科仪使用如意,大约自南北朝时开始。
南北朝时期,道教经籍中就有如意的记载。《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如意「虽非天尊左右急需,亦道士女冠供养切要,并随时造备,不得阙替」。明代朱权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如意」为「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战群魔」。道门中人或有以如意之形比照汉字「心」字,称「如意,心之表也」,如意之造型有三点,首尾两点作云形,或灵芝形。中央一点作圆形,取三位一体之义,即一心尊三宝也。故道教宫观神灵造象中有天尊手捧如意象。斋醮科仪中高功法师代天说教时,也手执如意。
云铛、乐器名,《元史》说:云铛以铜为小锣形,有一外架,连有长柄,左手持,右手以小竹根镶象牙珠击之,跟随念经节拍敲打,亦名云锣,又称云璈。《道书援神契》说:「古者祭祀有乐,此仿之也,手执者象天乐,可游行而奏也,故道士用之。」
道教法器之一,用於诵经敲打之用,形圆如鱼,故讳木鱼。又一种说法,木鱼造形,类似人的头形。诵经的磬和木鱼配用,磬敲响若「醒」的声音,木鱼打下去若「觉」的声音。《无上秘要》说:「木鱼清磬,振醒尘寰。」
桃木剑(镇宅、纳福、辟邪)
取天然桃木,纯手工雕 刻,收藏珍品。
桃者:为五木之精,亦称仙木,有镇宅辟邪之神功,相传古神话 中,有夸父逐日,干渴而死,化为桃林,
有神荼郁垒,二神用桃剑击杀妖魔,以保百姓安宁,商朝后期殷纣王被狐狸精迷惑,朝纲衰败,后有云中子特制一把桃木剑,悬挂朝阁,使狐狸精不敢近前,三国时期的曹操,因凝心太重,落下头疼病,久治不愈,后经军师提议,在中原精选优质桃木,制成一把桃木剑,悬挂室内,头痛之症,不治痊愈,后来南征北战,建立了霸业。桃木镇宅辟邪在民间广为流传,凡盖新房就用桃枝订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宁,大吉大利,迎亲嫁娶,也用桃枝,意为婚姻美满,富贵平安,逢年过节,也要取桃枝挂门边,用来镇宅接福,节日祥和,桃木应用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广为流传和使用。桃木以果实为主,它的树干,粗短弯曲,又易变形,所以取材极难,我公司在中原广收民间优质大桃树,后经泡、蒸、煮、捂、晾、干燥等处理十八道工艺,处理后的桃木剑经久耐用,色如紫铜,清香亦人。
位于泰山西麓的肥城具有世上最大的桃园,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传说东南方向的桃木枝具有镇灾避邪之功效.记载东南桃木枝避邪之说历史久远,辞源:古时选东南方向的桃木枝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汉时,刻桃印挂于门户,称为桃印懋,后汉书议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如法,以施门户,宋代刻桃符[古代大恩挂的两块书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意为压邪.现在,东南亚国家民间以桃木剑置于户中用于避邪.<太平御览>引<典术>: 桃者,五木之精也,古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桃木之精气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木剑以压邪, 此仙术也.桃木制鬼的传说施丰富多彩的,<淮南子.诠言>说"异死于桃上"东汉许慎注:"口/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的传说 ,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 ,学成后恩将仇报,从老师身后下毒手,举起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勺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百鬼的官.此外在古代神话里,夸父追日,干渴而死,死后化为桃树.将桃树说成施追赶太阳的英雄所化,这大概也是相
信桃木能制鬼避邪的一个原因吧.天下树种万千,桃树直感色若暗红,富有光泽,桃木结实而有弹性,用作打击或防身,自是良器.这些特点,或许便是桃木神异传说的初始依据.
桃木辟邪的传说
据古籍载:桃者,个大而优,味甘而形美者产于肥子国而冠以肥桃之称,亦称佛桃,已有千年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声名远播于海内外,肥城桃木,质密细腻,木体清香,为辟邪镇灾之神物,而深得道家方士之宠爱青睐。
桃木辟邪,可能源于后羿的传说,古书记载,后羿是被桃木棒击杀,死后被封为宗布神,这种神经常在一颗桃树下,牵着一只老虎,每个鬼都要前去检验,宗布神一闻,如果是恶鬼的话,就会被虎吃掉,有一说是和夸父有关,相传夸父追日饥渴而死,临死前,将手中的杖一抛,化为一片邓林,也就是桃林,是为了让后世追日得人能够吃到甘甜可口的桃子,因为夸父跟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鬼会害怕桃木。
桃木剑
象征着驱灾辟邪的方士用剑,在中国得很多小说中,道家方士们用的都是。桃木剑,《封神演义》中云中子用来帮助纣王消灭宫中妖气的就是桃木剑,小小的一柄剑,差点让得道千年的九尾妖狐妲姬显形,在中国的民间,桃木一直是辟邪的重要法器。
辟邪: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道教“建斋之始,近斋坛空隙地,立长竿,预期扬幡,启闻穹厚,普告万灵”,使得“显幽共睹,鬼神遥瞻”。幡的种类很多,据《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有引魂明光之幡、接魂洞照之幡、威灵拔度之幡。玉皇赦罪之幡等二十四种。但据南宋道士金允中称,古幡仅二种,即迁神和回耀。迁神宝幡以“绛缯七尺或四十九尺,造幡一首,以朱砂雌黄合研,书日月斗形于幡首,书幡名于幡身,左手书三天内讳,右手书三天隐讳。亡魂睹此则得罪障解脱,神迁南宫”。回耀灵幡以“白素黄缯,造幡长二十四尺或四十九尺,幡身书青玄全号。左足书太微回黄旗,无英命灵幡。右足书摄召长夜府,开度受生魂。左手书茫茫酆都中云云,右手书功德金色光云云。以长竿悬于坛下,任风吹扬,十方幽魂,睹此灵幡,一念皈依,则夙生罪障,应时消灭,以至尘劳大罪,皆得原除,上生南宫,地狱开泰,死魂更生”。但是明代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认为“世制之幡,皆以荷叶为顶,莲花为坠,鄙亦甚矣”,因此,朱权“更其古制
,幡顶用桐梓之木为之,上用日月星辰云霞,内画天尊于二,以表天也。幡腹书天帝之名,脚俱用龙凤。两边带取象于手,皆以云龙飞凤为副之,取象于人也。坠脚亦用桐梓之木,画山河大地,五岳四渎,取象于地也 ”。不过,此幡的制作并未流传于后。
金钱剑乃法师用于抓鬼降伏妖魔鬼怪之用,也可以挂在门前辟邪挡煞。用铜钱,红线手工制作。都是在农历五月五日午时、农历午月午日午时、八节、三元日制作。60年一甲子中的午年农历午月午日午时和申年月日时、酉年月日时最佳难得。
民间有的道坛傩坛使用铜钱剑用来镇煞斩煞用。是用一百零八枚铜钱串好成剑再经加持而成的法器。有许多恐怖电影,当遇到伏妖驱魔的时候,道士都会用一把古铜钱制成的剑(叫做铜钱剑)来收妖伏魔。曾有读者认为古铜钱剑是可以用来辟邪的,所以任意选个方位挂在屋内,。但后来给一位略懂风水的朋友看过,说摆放古铜钱剑是不好的,因此他顿觉疑惑地来信询问。
其实屋里是否适合摆放古铜钱剑呢?以下试来做个分析研究:
一、古铜钱剑是用来辟邪的物品,若果屋里没有阴灵出现,是没有需要挂起古铜钱剑;
二、剑多少会带点杀气,所以随便在屋里摆放剑型的物品,家人的健康都会很差,容易受伤。
所以古铜钱剑是不适宜挂在屋里面,若摆放在流年杀位或者不吉利的位置家人健康会受损。但是,若果窗外到一些杀气或屋尖冲射过来,不防挂一把古铜钱剑来化解,但要小心适当处理。
首先要用罗盘量度吉位,然后才能摆放,以免伤及屋内或隔壁邻舍的人。